52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52笔趣阁 > 一品富贵 > 第二百二十二章 低产时代

第二百二十二章 低产时代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损耗还会有的,即便砌了墙基,铺了水泥,老鼠还有办法从四面八方涌到仓库里,但能进来未必能再翻出窗户逃跑,定期翻晒时将门堵上,这些老鼠没有一个能逃得掉。鸟雀来啄,有人驱逐鸟雀,即便不驱,晒一两天又能吃掉多少?然后是水分,新粮变成陈粮是会有水份减少的,可随后翻晒不是晒去原来的水份,而是空气里增加的潮湿水分,粮食重量不会改变。

而且新仓是石棉瓦,仓库也变得更大,易于管理,也容易防火。

仓储归三司度支部管。度支使张纯与判官候陟二人以前一直对储仓束手无策,自从朝廷陆续对储仓改建。先是京城储仓,后是各州县储仓。再加上宋九原先两个学子相助,这时候会计学书籍刊印出来,可没人教,各个小吏暂时还不行,因此宋九的学子还是三司主要得力大将,离不开他们。二人将各仓损耗交给他们计算。

少的就算了,多的再派人下去查,一查一个准,捉了无数个耗子。要命的他们都是以三等户以上的人家才能充当仓吏。不怕他们贪,捉不到算了,一捉到就有家产可罚。有的小吏罚得倾家荡产。实际这个役法也不大好,宋九不由想到了王安石的免役法,细节不知道,大的还知道,是王安石变法中最重要的一项。

最后想了想,还是没有说。

已经比唐朝进步了,再苛求。这群大佬们吃不消。吃不消就会嫌自己多事,最终会找自己麻烦。

新仓一个水泥,二石棉瓦。宋九此时就呆在一个石棉瓦房屋里,不但他。还有赵匡胤与赵普等大佬们。

宋九在称重量,没有一人打扰他。

这可不是小事,甚至比新式钢铁还重要。

事实宋九很不满意。而且他还有许多不解之处。不能就只有棉籽,潘美南下后。又派了斥候潜入海南岛,带来三样东西。第一个就是挤棉籽的铁铤碾,就是两个铁棍,通过它们转动,生生将棉籽挤压出来,很笨拙的设计,人也很劳累。但能想出来就不容易了。第二个就是小竹弓,比宋九前世所看到的棉花弓要小了好几倍。第三个就是缫车,纺纱程序与缫丝程序差不多,不过缫车样式不相同。

又问了其产量,曾有一黎妇做了一个比喻,一亩棉种两百株,千株棉可得二十匹布。这句话有好几个信息,第一条海南百姓开始从西域那种密种脱离出来。西域那边就是往地上一撒,然后施施肥,几棵棉花长挤在一起。若没有错,宋九前世通过一些老人的讲叙,似乎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也是这么种棉花的。也就是这时代黎族百姓种棉花的想法居然超过了他前世八十年代!

不能说密种不对,但必须肥料种籽与种植方法,甚至土壤气候一起跟上才可以。这时代那有。

第二是海南土地不紧张,地广人稀,不是地紧张,而是人力跟不上去,因此种得稀,追求单株产量与棉桃大。

第三就是产量,黎族那边不说匹,而说疋,与匹等同。一匹棉布无论纺成什么样的细纱,也不能低于八斤,若是保暖的粗纱会更重,能重达二十斤。或者里面缠杂了一些绢,但这一千株皮棉产量也有一百来斤。

到他试验。

当然这种方法肯定不足取,一亩地二三十斤皮棉仍不能算是高产,因此种得更密,之所以他说六十来斤皮棉,有一些根据,若是他没有记错,他前世一亩皮棉能达到一百五十斤到二百斤,解放前是五十斤。低产区与高产区不算,这是正常的产量。之所以高产,一是肥料跟上了,二是种籽跟上了,三是单株移载,营养钵育苗。

有黎族千株一百多斤皮棉在哪儿,肥料也不能算是差,种植方法应当更科学,一亩六七十斤应当有的。

结果随着重量一起出来,最高产的是亩株两千五百株,三千株产量最高,可棉桃小,棉籽多,实际皮棉可能会更低。这个不能用铁碾子挤挤了,纯人力挑出来,保留棉种。其次是株数少的,棉桃大,种籽也要保留。明年进一步对比。

再称出皮棉产量,最高产籽棉达到一百八十二斤,宋斤要大一点,相当于两百来斤,这在宋九意料之中。但下面就让他失望,里面棉籽含量太高,只择出三十七斤皮棉。

相差了二十多斤!

产量如此之低,棉籽含量如此之高,只能说明一个问题,种子出现严重退化。

赵普立即说道:“差了很多。”

宋九默默无言。

沈义伦却用一根小棍子在边上计算,算了一会说道:“那也好很好了,其布若与绢布齐价,一亩所得也相当于养十五箔蚕收益,能使两户百姓得活。若以现在白叠布价,能使十几户人家得活。”

他才是真正的公道话!(未完待续。。)</dd>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