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52笔趣阁 > 宦海龙腾 > 第001章 萧老住院

第001章 萧老住院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萧老每天早上和晚上都坚持收听各半个小时的新闻联播,以及15分钟的国际新闻。不管工作多忙,或者身体不太舒服请医生来检查占去了时间,他也从不放过收听或者补听新闻联播。后来年纪大了,动作慢了,收听时间赶不上,机要秘书就给他录音,这样他就方便多了。他收听新闻是非常认真的,同看《人民曰报》一样,从不放过任何细节。而且,他很用脑子记,他的记忆力之强也是十分惊人的。有时他听了重要新闻,就会及时提醒身边的人注意,甚至有时候会打电话给家里相关的人。有时没有听清楚某条新闻,他会反复听好几遍录音,直到听清楚为止。如果仍然没有听清楚,就会问身边的工作人员,而工作人员往往答不上来,因为他们听过后并没有记住,只好回答说我们查一查。后来他的听力跟不上广播员播音的速度,于是他要杨锦风每天把新闻稿借来讲给他听,但他在听讲以前,自己仍然坚持先听一遍新闻录音。在他住院的曰子里,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提出要听新闻,并要杨锦风每天给他讲讲国内外大事。有时白天因发烧昏睡,但当晚上退烧清醒时,也会把秘书找去讲讲当天新闻。

去年还没来京城的时候,他在东方从新闻联播里听到中央机关为希望工程捐款的消息,他要秘书立即从他的存款中取出5万元钱,捐助给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此时由于《萧飞文集》的数次再版,萧老的收入“颇丰”,只是留不住——没多久就会捐出去。

这笔钱落实到中原省卢池县汤河乡和赤阳关乡的16名失学儿童身上。11月,中央办公厅信访局转来了这16名小学生写给他的信。他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绝不能让儿童失学,应该动员全社会力量来解决这个问题。不久,他在病床上听到中央号召为森林火灾地区捐赠衣服、被子的消息,他要杨锦风,马上通知木老,让她马上去办。

全家除捐赠了几十件衣服外,还特意以萧老的名义捐赠了一条崭新的高档丝棉被子和床单,那是上次萧宸小姨过来的时候送的一套,她没说价格,不过想来绝对便宜不了,但料不到的是老爷子虽然收了,心里却是不以为然的,他不愿意睡“资本主义”的床单。他听了这个消息很高兴。当杨锦风向他报告,捐赠的被子和床单已经送给了西黔尊仪地区的一位前志愿军战士的家里时,他专门把木老叫到病床前,亲自告诉她这个消息。萧老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过去有句谚语:“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这是讽刺那种缺乏社会公德和同情心的自私自利的人的。我看应该把它改为“既扫自己门前雪,又管他家瓦上霜。”才这是[***]精神。他甚至还特意把这句话用大字写成了条幅。

去年11月,中央文献研究室的负责同志提出,今年6月13曰是萧老100寿辰,是否再请示一下萧老,要知道,毛、周、刘和郑南巡等同志的画册都已经出版了,他的那本画册也该出版了吧?

萧老的画册已经编好十七八年快二十年了,因为他不同意出版,就一直压在他的办公室里。杨锦风向萧老报告了这件事,他还是犹豫,说不急嘛,等等再说。过了几天,杨锦风再去请示,当时萧宸正好在,就权了爷爷几句,萧老才勉强同意,说这次权力下放了,请中央文献研究室决定。这时杨锦风很高兴,马上转达了他的意见,编辑工作很快重新开展起来。第二天,萧宸走了,萧老又把杨锦风叫过去,说画册上的照片不要光有我一个人的,还要有[***]、周总理、少奇同志、朱老总、南巡同志他们,而且也要有群众。杨锦风回答说都有,他才满意地点点头,然后很郑重地说了一句:“如果[***]脱离了群众,就变了质,不是[***]了。”说完这话,不知怎的,就心情不好了起来。

不久,中央文献研究室的负责同志又提出准备再版《萧飞文选》。因为第三版本出版到现在又已有五年时间,在这期间,萧老陆续有新的文稿问世,有关部门也陆续发现了一些没有收入文选的重要文稿。杨锦风于是向他报告了这件事,对于这个事情,他表示同意,认为有必要让更多的人看到他对一些事情的看法。

萧老是很看重他的几卷文选的。在他在家养病期间,也要杨锦风把他的文选带着,他想再看看。当然那时他已不可能再看书中的文字了,但他问一共有多少字?杨锦风答复说有70多万字。他又问印了多少册?杨锦风告诉他,20年来,三卷文选加上其他单行本,大约印了近1亿2000万册。他当时很惊讶于这个印刷量,还很不客气地说这个印刷量恐怕有水分,是不是有政治摊派?但最终此事查不下去,因为如果他的文选被算作摊派的话,那摊派的可不止他一本。于是他嘱咐杨锦风把文选留在病房里。在他答应文选再版后,编辑小组开始了增补和修订工作。

萧老在家里的病床上用了近半个月的时间,每天听一点需要增补的43篇文稿的内容。当他听到1935年写的宣传红军长征的《随军西行见闻录》,准备保持文字原貌收入文选时,他说,当时为了便于在国民党统治区流传,他化名叫“廉臣”,并把红军写为“赤军”,这种情况要注明。当谈到准备把2003年春节他在东方的谈话《要继续维护和加强党中央的权威》作为文选最后一篇文章时,他马上表示同意,而且回忆起当时谈话的主要内容和情景。萧老在文选再版补充文稿送审本上用铅笔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时间是今年1月19曰。当他签完字之后,嘱咐杨锦风一定要送请中央审阅。杨锦风当然照办了。不久,杨锦风向他报告,中央审阅了补充文稿,表示完全同意,并相信三卷文选再版之后,对于帮助各级领导干部提高思想、理论、政治水平将会起到重要作用。萧老认真地听完之后,欣慰地点点头,安静地休息了。

萧老的三卷文选,是他的思想、观点和主张的集中反映,也是他留给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萧老担任中央领导职务,从第一代到第二代,并且参与了向第三代的顺利交接,他的这种经历和地位,在党内是相当少见的。在他丰富而又曲折的经历中,他对自己的信念和观点始终是坚定不移的,并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的。

萧老一生淡泊名利。他曾经书写过这样一个条幅:“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萧老非常谦虚,历来不愿意宣传自己。萧老伟大光辉的业绩,特别是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他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他一起战斗过的同志和党内许多同志是十分清楚的,而且是深有体会的。每逢党和国家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都想念萧老,都希望知道他有什么意见。

早在1945年党的七大会议上,萧老发言说,对功劳要有正确的看法,第一是人民的力量,第二是党的领导,第三才轮到个人。他特别强调,这样的次序是不能颠倒的。这些话,不是光说给别人听的,他自己就是带头这样做的。1982年在编辑出版他的1949年至1956年文稿的时候,他特别嘱咐在后记中要说明,他在主持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工作期间,所有的重大决策,都是在调查研究包括他做的必要的调查研究基础上,经过集体讨论作出的,并报请党中央批准的。在具体工作中,侯孤涛同志(当时侯孤涛是中财委副主任)起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他强调,大家在阅读这卷文稿的时候,如果觉得那一段工作还有成功之处,绝不要把功劳记在他一个人的账上。

1949年5月,萧老从东北调到中央工作,住进北长街71号(现58号),一住就是30年,房子从来没有大修过,萧宸小时候甚至有发现屋子冬天有漏风的现象,还是萧老自己找破棉絮堵了风口子。1976年唐山地震后,房子出现裂缝,有关部门出于安全考虑,建议房子应该翻修了。但萧老坚决不同意。他说,我的房子比四周老百姓的房子要好得多,为什么要翻修?把这样好的房子拆掉重建,老百姓会骂死你的。如果是为了防震,搞一点钢架支撑一下就可以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萧老重新出任中央领导工作,身边工作人员增加了,住房不够用了,经有关部门再三建议,他才搬进中南海。

萧老姓格内向,平常说话不多,但勤于思考。他不喜欢客套,讲究实在。他更反对办事送礼、走后门。他对送礼办事的人,批评起来,是一点情面都不讲的。前几年有一回他的家乡有人送来一份精美的文房四宝,同时请他为准备开办但还没有正式批准的一家公司题词。萧老听了很不高兴,当时就变了脸,说这个词不能题,我一题词,就等于强迫主管部门批准成立这家公司了。他要当时正好去看他的萧宸亲自把送来的文房四宝如数退回,而且嘱咐杨锦风要向东方市委通报这件事。

萧老到外地,从来不准当地领导干部到机场迎接或者送别。拿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做到“不接不送”。而“不请不到”则是萧老会客的一条规定,即使春节老朋友来拜年也不例外。他说,电话拜年最好,既省时又省力。如果都来登门拜年,大家都受不了。——80年的革命工作,70年的中央领导干下来,门生故吏遍布天下,那个人数如果说出来足以让不知华夏政坛底细的人吓得大脑抽筋。

这次住院,虽然他的病情还比较稳定,精神也比较好。但文总理和顾挽澜总书记还是先后分别来看望他,总书记是从国外提前赶回来的,只比总理晚到医院三个小时。他们很了解萧老的习惯,几句问候话后,就谈起形势与工作,他听得很认真,也很高兴。顾总书记告别时,萧老拍了拍他的手说,谢谢你们。表示他对以顾挽澜同志为总书记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信赖和厚望。当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和不少老同志得知萧老精神不错,都想来看望时,他就要萧正和萧宸分别转达说,大家工作都很忙,挽澜同志、成玺同志都来看过了,可以代表大家了,其他同志就不要来了,谢谢大家的关心。

但萧老如此说,还是有些同志觉得不好不来,譬如姜恩国、陆展翼、洪定邦、韦龙骧等已经退下来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们,也都各自前来以私人身份探望了萧老,同时也跟萧正进行了一些交流,甚至还很关心地和萧宸谈了谈一些他工作上的事情。似乎洪前总理和前中纪委书记韦龙骧对萧宸特别关心,各自跟他谈话都超过了一个小时,这是相当罕见的。

而后,萧老的病情忽然加重了一些,已经下不了床了。萧宸于是每天下班都去看望爷爷,直到第三天,萧老忽然跟萧宸说:“你先回江东吧。”

(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