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笔趣阁

繁体版 简体版
52笔趣阁 > 大唐和尚不好当 > 资料 长乐公主

资料 长乐公主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长乐公主(公元621年-643年),名李丽质,唐太宗嫡长女,长孙皇后所生,是唐太宗的第五女。

简介:

李丽质性格聪慧开朗,为人仁爱,以美闻名又擅长书画,深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宠爱,贞观二年(公元628年),诏封长乐郡公主,食邑三千户。

贞观七年(公元633年),长乐公主下嫁长孙无忌之子、宗正少卿长孙冲前,给长乐公主办嫁妆的时候,李世民下令:照妹妹永嘉长公主出嫁时的嫁妆规格翻倍。因魏徵以汉明帝分封皇子,只半数于先帝子的先例进谏而作罢。长孙皇后因此特地赐四十匹帛、四十万钱给魏徵以示嘉奖。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长乐公主正式下嫁长孙冲。

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太宗诏宗室群臣袭封刺史,诸臣进谏无效后,长孙无忌上表固让,并让儿媳长乐公主固请于太宗。一番撒娇后,太宗诏停世封刺史。

长乐公主遗传了父母的气疾,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八月十日,因气疾而病死,享年二十三岁,陪葬昭陵。太宗痛惜女儿青年病亡,多次痛哭后仍然感到哀思难以抑制,悲伤不能自已。

长乐公主墓:

长乐公主墓与昭陵仅一沟之隔。没有遵照妃、主墓只设一道石门的规格,而是破格使用了三道石门,成了类似号墓为陵规格的坟墓。

1991年11月1日,唐长乐公主墓对外开放,墓道全长48.18米,可见天井、过洞、壁龛、甬道、墓室。墓道两侧分别绘有精美的壁画,壁龛内放置着陶俑等陪葬品。壁画绘有腾飞的苍龙,长啸的白虎,奔驰的骏马以及甲胄、仪卫、仕女、男侍等大量图案,尤其以墓道中的《云中车马图》最为出色:在瑞气流云中,由两匹骏马所驾的红色木车正在奔驰,车辕饰龙头,轭顶饰红缨,车后两侧各插一面5旒红旗,车厢中坐3人,其中一老者长髯飘拂,端坐中央,神态安祥,栩栩如生;车厢左下方有一摩竭,张嘴伸舌,鳍尾俱全,是唐墓壁画中难得的上乘之作。第二过洞口上的三间重楼建筑,则不仅显示了唐代高超的绘画技巧,而且为研究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建筑,提供了新的佐证。

评价:

长乐公主——荣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秦王妃长孙氏生下了一个女儿,她在全部姊妹中排行第五,取名丽质——一个让人产生想象的名字。

等到李家有女初长成,李世民不禁要为女儿的名字而洋洋得意了,因为公主果真人如其名,天生丽质,是位容色绝姝的美人。志文为此盛赞道:“公主资淑灵于宸极,禀明训于轩曜。……皎若夜月之照琼林,烂若晨霞之映珠浦。”意译过来便是:“公主就像一位仙女,将超凡的灵气带到皇宫;禀承父母师长的训诫,修身立德。……高洁清丽,秀逸脱俗,犹若月光洒落在葱郁的树林之中;鲜妍明媚,光彩夺目,好似早晨的霞光照耀在珠江之上。”词采华美,着意为文,读来琅琅上口。虽然作者姓名不详,但是能够为公主撰文,必是皇帝钦定,撰者应为当世名家无疑。

唐太宗一生酷爱书法,他的子女也多写得一手好字。李丽质以美闻名又雅擅丹青,“(公主)散玉轴于缥帙,悬镜惭明;耀银书于彩笺,春葩掩丽。”译文如下:“展开公主所作的画卷,悬挂的明镜就显得黯淡无光;展示公主所写的书法,就连春天的花朵也被掩去丽色。”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1986年,考古工作人员在长乐公主墓中发现了一方瓷砚——辟雍砚,辟雍是周王朝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为名。杨师道的《咏砚》诗中有“圆池类璧水,轻翰染烟华”一句,所咏的就是辟雍砚。这方砚是李丽质生前的实用之物,出土时砚面四周的弦纹内仍残留些许墨迹,砚面还有长期研磨的痕迹,可见当时唐宫内书风之盛,而公主也无愧于墓志对她书画才艺的褒扬。

李丽质聪慧开朗、柔顺恭谦,加之德行垂范、仁爱孝友,李世民夫妇自然是爱得如珠如宝。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年仅八岁的李丽质成为新朝最早受封的公主之一,诏封长乐郡公主,食邑三千户。转眼过了四年,公主到了适婚的年龄,俗话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更何况是李丽质这样德才貌三全的佳人呢,所有人都在猜测谁会是那个幸运儿。

几经社会动荡的冲击,到了唐朝,自魏晋以来形成的士族阶层很多都江河日下,他们不得不放下架子,用名望换取寒门新贵们的钱财。一为求名,一为求财,于是士族卖婚蔚然成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唐太宗下令修订《氏族志》,重新排定士族座次,以皇族为第一等、外戚为第二等。他自己以身作则,“王妃、主婿皆取当世勋贵名臣家,未尝尚山东旧族。”按照这个标准,驸马人选很快就定下来了——国舅长孙无忌之子长孙冲。在筹备婚事的过程中,一个“妩媚”的老头跳将出来对皇帝sayno。

一切筹备妥当。贞观七年(公元633年),长乐公主正式下嫁宗正少卿长孙冲。唐朝国力强盛、百姓富足,婚礼也就讲究排场,基本格调以喜庆和铺张为主。贞观六年,御史大夫韦挺还曾上表批评时风道:“今贵族豪富,婚姻之始,或奏管弦,以极欢宴;唯竞奢侈,不顾《礼》经。非所谓嗣亲之道,念别离之意。正始之本,实在于兹。若不训以义方,将恐此风愈扇。”贵族豪富若此,帝室联姻后族就更不可能是小动作了,称得上是朝廷内外莫不瞩目的一桩盛事。

新嫁娘那年十三岁,正好是长孙皇后出阁的年纪,也许她也有着和母亲当年同样的心情。长孙冲是无忌的长子,应该比公主年长几岁。这对表兄妹从小一起长大,“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两小无猜渐渐化作了“佳期如梦”的期盼。表亲婚在中国上古时代就已存在,在唐朝也非常普遍。如今郎有情、妾有意,双方家长玉成良缘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长孙国舅很有福气,他的长媳甚有妇德,平时敬顺公婆,谨礼持家,于是“家道以正”。(俺听到房玄龄在一声叹息:同是皇帝的宠女,差距咋就这么大呢?)墓志还以古时节妇伯姬、贞姜来赞喻公主有守礼重信的节操,从而“播肃雍于闺闱,流婉嫕于邦国。”

公主与驸马婚后琴瑟韵合,留连光景惜朱颜的甜美生活就这么一天天过去,时间的指针指向了贞观十七年。

公元643年,注定是一个让唐太宗刻骨铭心的年份,他几乎是在悲儿悼女的伤痛中艰难地走过了一年。

这年三月,齐王李佑在山东齐州造反,太宗派李绩征讨,当月就平定了叛乱,李佑等四十余人被处死。然而事情远没有结束,同样起了反心的还有皇太子李承乾,要说也是承乾识人不明、运气太背,一句话,终究没有皇帝命呀。他的死党纥干承基到处撒网,不仅在太子身上押宝,还与李佑的反叛有牵连,被大理寺收审,其罪当诛。为了保命,承基供出了太子密谋发动政变一事。四月六日,太宗诏废承乾为庶人,幽禁于右领军府;李元昌、侯君集等人被处死。太子被废,魏王李泰再也坐不住了,一个激动就祭出昏招,跑去恐吓李治。眼看着手足相残的一幕又要在唐宫上演,太宗权衡再三,决定罢黜李泰、立晋王李治为太子。不久,李泰被贬为顺阳郡王,九月外放到均州(今湖北省郧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